3D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Concept, Analysis and Design
3D频率选择表面:概念,分析与设计
李波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
报告人:李波,2006年和2011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分别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11月–2014年5月,就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2017年7月–2018年1月,就职于澳门大学科技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2018年1月–2018年4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2014至今,就职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2015年晋升为教授。2015年获江苏省第十二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6年获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无源器件、频率选择表面技术,迄今已在本专业国际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报告时间:2019年6月5日下午4:10
报告地点:主教学楼506会议室
报告概要:
频率选择表面是由若干相同的金属、介质或复合结构单元按二维周期排列而构成的人工电磁结构阵列,它对不同工作频率、极化状态和入射角度的空间电磁波具有选择调控特性。传统的二维频率选择表面采用平面单层或多层的结构单元周期排布实现,其结构形式、分析方法、综合设计理论日趋完善。然而,传统频率选择表面只在二维周期面内对空间电磁波直接进行调控,其调控性能和调控手段受到严重限制。三维频率选择表面是由具有一定厚度的三维腔体式单元结构周期排布而成。由于单元结构在空间维度上的增加,其对电磁波的调控手段更丰富、自由度更大,可极大提高工作性能。为了获得更为实际的应用,有必要对这类结构进行深入地研究。
本次报告首先简要地回顾传统频率选择表面的工作原理,并指出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其次,将阐述三维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概念和分析方法。最后,还将讨论这一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并介绍本研究小组最新的设计成果。